中新网唐山8月7日电(白云水 王会青 卢铭)8月7日,在河北省曹妃甸区一农场永康村一个红木微雕作业室,一座座红木雕琢的“亭台楼阁”错落有致、精巧大气

中新网唐山8月7日电(白云水 王会青 卢铭)8月7日,在河北省曹妃甸区一农场永康村一个红木微雕作业室,一座座红木雕琢的“亭台楼阁”错落有致、精巧大气。这些微雕著作均出自此间农人手艺人张树增之手。\n\n  “将0.15毫米厚的竹片嵌成门窗的菱花格纹,在100多倍的放大镜下,门窗下部雕琢的云龙图画,连龙吞云吐雾的纹理都清晰可见。”说起微雕著作浮雕纹理等细节之处,张树增较为骄傲。\n\n  微雕,全称微型雕琢,是一种以刀代笔,以精小纤细为特征的艺术方式,描写时全凭感觉运刀,靠经历完结创造,创造质料小如牙片乃至细如发丝,著作颇有“微中藏国际,极致读篇章”的妙趣。\n\n\n\n张树增在创造微雕著作。 赵亮 摄\n\n  把著作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,经心沉溺、与心交融、用心感悟是张树增的微雕“心经”。从乡下木匠身世的毛头小伙,到现在能微雕“太和殿”并在业界构成影响,靠的便是这“心经”。作业时,“毫厘之间起舞,方寸可为六合”,那种心中有六合的状况,总会使他的嘴角不自觉地绽出笑脸。\n\n  从事红木和竹片镂空微雕创造30余年的张树增,从小就被我国传统古建筑精妙的榫卯结构深深招引,“在那时分,我就期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双手复原出中华古建筑文明的精华”。\n\n  一次偶尔的时机,张树增发现海滨渔民织网用的竹梭上雕琢着精巧的斑纹,这让他萌生了以竹子做质料,用微雕技艺创造我国古典建筑的主意。他把传统雕琢技法运用在竹雕之中,通过他一双巧手打造出的竹片或纤细、或轻浮,再通过组合,便成为一件件大气精巧的微雕著作。\n\n  打造一件著作一般需求数月乃至数年时刻,而张树增乐在其中。红木薄竹镂空微雕著作“太和殿”,当属张树增近年来的匠心之作。为了“太和殿”的创造,张树增屡次去故宫实地观摩太和殿,历经800多个昼夜的悉心研磨,张树增带领两名学徒,依照1:100的份额,用立体方式复原了太和殿。“将高倍放大镜对准‘太和殿’的檐角,鸱吻、狮子、海马……十只形态万千的脊兽顺次摆放,姿态、表情都栩栩如生。”张树增说。\n\n\n\n张树增创造的微雕古建筑著作。 赵亮 摄\n\n  2015年,这件著作在我国(北京)文明构思产品买卖会上展出之始,就受到了许多中外保藏爱好者和媒体的热捧。现在,张树增创造的微雕古建筑著作超越百余件,并成为众多藏家的保藏著作。\n\n  “微雕艺术是可遇不可求的。”30年来,张树增特别爱惜与微雕的这份“缘”。(完)\n\n\n\n张树增在创造中。 赵亮 摄【修改:李岩】